今年的雙十一可謂是空前的,目前截止早上11時,成交額已經超過1111億元,其中無線占比91%。作為對比,去年天貓雙11成交額突破1111億元總共用時22小時12分,今年用時縮短了一半還多,相信很快就會超過去年全天成交額1207億元了,直奔2000億元而去。
科技之窗注意到,去年中午12點過后,天貓當天繼續增長整整四百億元成交額。按照目前天貓成交額的增速,在今年雙11白天中午前突破1200億元,很可能將是大概率事件。鑒于目前迅猛的增速,今年雙11突破2000億元或許不難。
這個全民購物節自誕生起,就在不斷地刷新著歷史記錄,“掙錢”速度震驚世界:2012年,實現191億交易額;2013年,24小時銷售額達到350.19億;2014年,交易額達到571億;2015年達到一個頂峰,突破一億交易額僅用時18秒,24小時交易額達到912.17億元;到去年2016年,貓銷售額輕松突破千億,為1207億元!今年2017年,有預測銷售額可能突破2000億元!是否能夠如愿,或者創造新的記錄?一起來見證吧!
阿里巴巴造節見成效!阿里造節的靈感正好趕上了網民購物潛力亟待釋放的最佳時機,雙十一僅在一年間就實現了萬元到近10億的跨越。從這個角度出發,其實可以看出雙十一的商業意義所在。一方面,借用雙十一這種大規模的集體低價促銷活動,快速完成了市場培育的任務,而另一方面,基于平臺流量分發,商家用戶積累的階段也被加速。
馬云中國模式的海外復制!據目前所知,雙十一活動在阿里的推廣下,已經在俄羅斯、西班牙、法國及東南亞各國相繼展開,依靠速賣通的下載量來推測,可見阿里將雙十一推向國際的進展還是相對順利。足以說明雙十一的模式已經適合各國的普遍發展。對比海外“黑色星期五”,現在被雙十一趕超,中國網民的消費水平已經能夠超過更加富裕的美國。
1999年,馬云向表示:阿里要憑電子商務,在未來成為市值五億到五十億美元的公司,陪同視察的杭州市領導急忙出來打個圓場:“書記,小馬可能說的是他要做成五億到五十億人民幣的公司。”的確,要顛覆固有認知,人的第一反應總是抵觸大于接受。而現在,阿里已經成為4700億美元的公司,創造新認知的能力已毋庸置疑。而現在阿里正利用技術、管理、人才等為其“賦能”,幫助近2000家中小企業賣賣賣,構建快速的物流體系,讓年輕人買買買,最終,一起將電商做大,雙十一做強。
《今日美國》曾這樣描述美國人一天的生活:早晨,叫醒美國人起床的鬧鐘有1/3印著“中國制造”;緊接著洗手間里的塑膠遮簾、體重秤、卷發器以及吹風機大多產自中國;出門上班穿的衣服有17%是“中國制造”;辦公室桌子上擺放的木制書框、各類小文具同樣是來自中國;晚上睡覺前,需要關閉的臺燈或吊燈大約一半是“中國制造”。作為制造大國的中國如何升級為品牌大國,擴大自主品牌的知名度和影響力?答案是依托互聯網和新零售。
借勢阿里巴巴海量的年輕用戶推動新零售,天貓已成為助推國貨品牌轉型升級的快車道。從去年開始,阿里巴巴開始提出以“新零售,新制造,新金融,新技術和新能源”為代表的五新戰略,用以密切推進中國宏觀運營中的供給側改革,而網商群體本身正成為商業的本身和供給側改革的主角。這也是外媒關注的中國模式,馬云想幫中小企業、年輕人、婦女,實現全球賣、全球買、全球付、全球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