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日零時一過,“雙十一”全球狂歡節正式進入第九年。據“雙十一”實時交易數據顯示,2017天貓“雙十一”全球狂歡節交易額在13點09分49秒達到1207億元人民幣,破了2016年當日全天的交易額紀錄。
有外媒評論稱,中國消費者在網購及移動支付應用方面,比一些發達國家的消費者超前很多年,“他們正在徹底改變消費金融在中國的操作方式。”
美國《紐約時報》11日刊文稱,“雙十一”如今已演變成了一種文化現象,接近10日凌晨時就有成千上萬的人守在電腦或手機前等待搶購。
《南華早報》在11日的文章中寫道,23歲的紐約大學生余一凡(音譯)就是其中之一。她在2016年的“雙十一”花費了2萬元人民幣購買家電、衣服和電子產品。
余一凡表示,像“雙十一”這樣的商品大幅打折的情況很難得。她坦言,最擔憂的是網速不穩定,“我在好幾周前就已經開始做功課,那些熱門商品數量有限,如果網速不好,根本搶不到。”
阿里巴巴數據顯示,去年“雙十一”創造了1207億元人民幣的龐大銷售額,比2015年增長32%。這比亞馬遜Prime day的銷售額高出18倍,是黑色星期五和網絡星期一加起來的2.5倍。
據天貓官方透露,今年“雙十一”涵蓋超過14萬個品牌提供1500多萬件商品參與,阿里巴巴表示,顧客可以在Gap、Bose、Casio、C&A等外國品牌的智能商店中,體驗全新的面部支付方式,并獲得天貓或淘寶的折扣推薦。
據互聯網數據中心(IDC)預測,今年“雙十一”的總商品交易量將超過1500億元人民幣。同時,尼爾森的調查數據顯示,中國消費者中有超過70%的人表示會參加今年“雙十一”。
《南華早報》文中寫道,雙十一活動期間的贏家并不只是消費者和零售商。自10月份以來,投資者紛紛將中通和順豐等上市物流公司的股價預期上調至更高水平。另外,阿里巴巴的菜鳥網絡計劃投入15億元人民幣,用于在智能倉配領域補貼中國商家和物流伙伴;京東則宣布為商家提供6.66億元人民幣的補貼,用于商家在“雙十一”前的倉儲、配送等方面的折扣、滿減等。
而據路透社此前報道,在大眾狂熱購物的同時,也有45%的消費者擔心一些高折扣的真實性。咨詢公司Gartner研究總監Sandy Shen認為,這說明雖然價格依舊是網購者的重要考慮因素,但他們也開始對商品質量有更高的要求。
美國《財富》雜志曾刊文表示,農村電商的潛力十分巨大,是電商市場重要的增長機遇。而據《南華早報》消息,今年的一個新特點是阿里巴巴以實體購物融合網購的方式,在農村淘寶服務中心和當地便利店中提供數字消費體驗。京東則表示,11日將利用其線下門店,與小城市的商店合作,確保他們能夠穩定供應正宗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