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烯烴工業呈現五大特點
產能繼續保持快速增長。中國烯烴工業起步于上世紀60年代,發展非常迅速。乙烯產能從2000年的442.2萬噸增長到2017年的2346.5萬噸,是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乙烯生產國,占全球乙烯產能的13.8%。預計到“十三五”末,乙烯產能將超過3200萬噸。丙烯產能增長更快,從2002年的502萬噸增長到2017年的3396萬噸,預計到“十三五”丙烯產能達到4200萬噸。
當量進口量仍較大。2017年,乙烯產量1824萬噸,當量消費量約為4250萬噸,預計到2020年仍需進口2000萬噸左右的乙烯下游衍生物。丙烯產量2736萬噸,當量消費量約為3468萬噸,缺口700多萬噸,預計到2020年仍需進口700萬噸左右的丙烯及下游衍生物。
大型化、一體化、基地化趨勢顯現。隨著我國新建大型乙烯裝置的投產以及對原有裝置的改擴建,蒸汽裂解乙烯裝置的平均規模不斷提高,達到了63.6萬噸(不含北京東方乙烯等停車未啟裝置),與2008年相比,提高了40%,同時也高于世界平均規模(58.5萬噸)。
市場競爭主體多元化趨勢更加顯著。隨著揚巴一體化、中海殼牌、中沙天津石化、福建聯合石化、中韓石化等合資企業乙烯項目的投產,以及神華包頭、中原乙烯和寧波禾元等煤(甲醇)制烯烴項目的投產,我國乙烯市場已形成以央企、合資企業、煤(甲醇)制烯烴企業和進口商四大供應系統為源頭的格局。
裂解原料輕質化、優質化步伐加快。低油價下,***生產烯烴具有更大的優化空間。煉化結構調整使更多的低成本優質原料進入乙烯裂解裝置。近年來,各乙烯生產企業在強化油田輕烴、凝析油,煉廠輕烴等輕質優質原料的組織利用方面也有很大進步,占比呈逐年增長態勢,2017年達到25.7%。
從大國向強國存在哪些挑戰?
總體來看,我國烯烴工業正在快速發展,正由烯烴生產大國向烯烴生產強國的目標加速前進。但同時也面臨著諸多挑戰。
北美新增化工產能陸續釋放,將加劇中國化工市場的競爭壓力。2009年以來,隨著頁巖氣的大規模開發,美國天然氣價格下滑至3美元/百萬英熱單位左右,***原料成本優勢顯著。在盈利驅動下,美國興起裂解裝置投資熱潮,2017年共有3套新建裂解裝置投產,合計產能為355萬噸,這是美國自2002年以來首次投產新建裂解裝置。未來幾年,美國還將有多套新建裂解裝置投產(如表1所列)。乙烯產能的大量釋放意味著下游衍生物產能的快速增長。2018年北美聚乙烯產能過剩超過450萬噸,同期中南美洲聚乙烯供需缺口較大,北美過剩產品將流入中南美。然而2020年隨著南美供需缺口的減少,美洲地區過剩量將達到300多萬噸,北美生產商必將參與亞洲市場的競爭。2017年美國有兩套丙烷脫氫裝置投產,新增丙烯產能150萬噸,2018年還將有新建丙烯裝置投產,市場將呈現供大于求態勢,生產商考慮出口以解決本土供應過剩的局面。低成本天然氣原料大大提升了北美地區乙烯、丙烯及下游衍生產品的出口競爭力,影響全球的貿易和市場價格。
表1北美乙烯新建乙烯項目統計萬噸

北美乙烯新建乙烯項目統計萬噸
中東乙烯工業發展步伐放緩,下游產品仍具最強成本優勢。隨著中東建設成本的提高及天然氣價格的上漲和資源的短缺,2011~2016年中東乙烯產能增長率降至3.6%。如果考慮到中東動蕩的政治局勢及其他不確定因素,在建石化項目可能將繼續拖延,預計2016~2020年產能年均增長率進一步降至2.6%。盡管乙烯工業發展步伐放緩、原料價格上漲1.3倍,中東仍然是全球乙烯生產成本***的地區,依然保持***的競爭優勢,對我國乙烯下游產品市場的沖擊仍在繼續。
中國民營企業大舉進軍石化產業,影響力不斷攀升。中國民營企業在聚酯和合成纖維領域已成為主力軍。不僅如此,一些實力雄厚的大型民營企業還在向產業鏈上游進軍,借助煉化一體化項目打造***-對二***-對苯二甲酸-聚酯-滌綸長絲-化纖制造全產業鏈。其中最受關注的是浙江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在舟山的大型煉化一體化項目。該項目于2017年5月8日得到浙江省發改委正式核準批復,項目分二期建設,每期規模為2000萬噸煉油、400萬噸對二***、140萬噸乙烯及下游化工裝置。項目總投資1730.9億元,建設工期為2017~2021年。其中一期工程已于2017年7月開工,計劃2018年底投產。另外,盛虹集團在江蘇連云港石化產業基地的煉化一體化項目也正在進行核準前公示,項目規劃總規模為1600萬噸煉油、280萬噸對二***和110萬噸乙烯及游化工裝置。恒力石化2000萬噸煉化一體化項目也已進入建設安裝階段。這些項目不僅起點高,具有合理的布局、規模效益、先進的技術、優化的產品方案,***限度地發揮煉化一體化優勢,而且機制體制靈活、動作快,項目建設周期短、市場反應敏捷。
中國煤化工進入調整期,但對石油基烯烴的影響仍在繼續。自首套煤制烯烴裝置于2010年在神華包頭煤化工公司投產以來,煤化工發展迅速,截至2017年底,乙烯總產能達到453萬噸,丙烯總產能達到800萬噸。隨著***價格下跌、國內環保標準不斷提高,以及水資源等問題,煤制烯烴/甲醇制烯烴項目失去優勢。盡管目前處于在建和規劃階段的項目產能超過1000萬噸,但在低油價下,能夠按期投產的產能比例很小。同時,我們要注意到,煤制烯烴成本受油價波動影響很小,在35~55美元/桶低油價下,石油烯烴成本優勢明顯、盈利空間較大,而煤制烯烴也能實現現金盈虧平衡;油價在65~75美元/桶時,煤制烯烴成本與***制烯烴成本相當,具有較好盈利水平。另外,煤制烯烴企業在努力擴大下游聚烯烴產品種類,例如中天合創12萬噸釜式法LDPE可生產高VA含量EVA。因此,無論從產能增長還是產品結構方面,煤制烯烴都產生了影響,值得高度重視。
石化產品需求持續增長,更加注重產品質量、性能和品種。我國乙烯下游產品市場一方面面臨中東低成本石化產品的沖擊,另一方面高端市場又主要由歐洲、日本、美國等進口產品占領。隨著新增產能的投產,將呈現同質產品拼成本、差異化產品拼高端的局面,競爭日趨激烈,對產品的質量、品種和功能都將有更高、更新和更細化的要求。對于石化產業而言,必須進一步強化自主創新和科技成果的轉化能力,從追求量的增長到追求質的提升和結構的優化調整,從而提高市場反應和創效能力,實現企業增效。
提高競爭力的舉措
優化產業布局。布局盡量做到一體化、基地化。通過物料互供和公用工程共享,使資源得到充分優化配置和合理利用,從而降低運營成本,實現集約化經營。布局時不僅要綜合考慮資源和市場優勢,更要注重物流條件對競爭力的影響。因為隨著烯烴產業的發展,各區域市場趨向飽和,產品更多地要銷往區外甚至海外。另外,可考慮向有資源優勢和市場優勢的海外轉移。如在中東或北美布局天然氣制甲醇項目或丙烷脫氫項目作為國內裝置的原料,或者順應“一帶一路”倡議特別是中亞布局天然氣制甲醇到烯烴項目,降低原料成本。
加快結構調整和升級改造。***裂解制烯烴工業在中國歷經50多年的發展,不斷完善成熟,從過去的增量為主進入做優存量、做強增量的深度調整期,一些盈利性差的裝置將被淘汰。煤(甲醇)化工、丙烷脫氫企業還處于發展階段,需不斷完善技術和提升裝置運行水平,轉變過去粗獷發展模式,重視節能環保、創新建設運行模式、細化原料加工路徑、提高資源利用率、降低成本。下游產品方案設計要力求差異化、高端化,同時***制烯烴、煤制烯烴要充分利用副產物多樣化的優勢,做好碳四、碳五和芳烴的綜合利用,提升競爭力。
加強兩化融合。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加快結構調整、提質增效的改革進程。利用物聯網技術和監控技術加強信息管理服務,提高生產過程可控性、減少生產線人工干預,以及合理計劃排程。借助能源互聯網和供給側改革,精準對接消費市場需求,主動掌握前沿信息,加強與銷售公司、終端用戶戰略合作,***限度捕捉機會利潤,提高供給質量與效益。
堅持科技創新。加強前瞻性、戰略性和基礎性的課題研究與技術攻關,做好技術儲備、提供創新引領。重視天然氣高附加值利用,加強甲烷制乙烯和合成氣制烯烴的研究開發投入,力爭催化劑等核心技術的突破和解決工程技術問題,早日實現工業化應用。創新開發高端產品,如高性能樹脂、特種橡膠及彈性體、高性能纖維及其復合材料、功能性膜材料等。
走綠色可持續發展道路。一系列的環保政策法規要求我們必須重視環保、節能、減排、節水等環節,要突破一些制約行業綠色發展的技術瓶頸,以適應未來更為苛刻的環保要求。同時發達國家不斷提高綠色壁壘,逐步限制高排放、高環境風險產品的生產與使用,對我國石化產業參與國際競爭提出了更大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