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說明
國企混改民營企業變成國有控股企業。I37百渡搜I68O苑佳俊48O6。
苑佳俊來聊一聊,成功推進國企混改應看三大問題?
一是激發民營企業參加混改的動力。
激發非國有資本參與混改的動力是推行混改的關鍵因素。混改決策出來后,有民營企業家表達了對參與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顧慮。應該說,民營企業家的顧慮是可以理解的,他們擔心參加混改后沒有話語權,合法權益得不到保障。只有消潛在投資者的這些擔憂,穩定其預期,他們才會有動力參與混改。這就需要健全嚴格的產權占有、使用、收益、處分等完整保護制度,并依法平等保護混合所有制企業中各類投資者的產權權益,堅決落實“公有制經濟財產權不可侵犯,非公有制經濟財產權同樣不可侵犯”的原則。建立明確的進入與退出機制,確保資本以出資人的經營戰略和商業價值為導向進行流動,能夠在規則之下自由地進入與退出,保證各類資本能進能出。不斷完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和現代企業制度,建立科學有效、能夠保證各類股東合法權益和話語權的法人治理結構,確保混合所有制企業的市場化運作不遭受不合理的行政干預。二是選擇合適的戰略投資者和合作伙伴。
在激發非國有資本投資者熱情和積極性的同時,國企混改還要注重非國有資本的質量和匹配性問題。首先,混改企業要選擇愿景和目標一致的投資者。要選擇目光遠大、有責任感、有事業心的戰略投資者參與混改。其次,要對擬進入的非國有資本進行評估和審核。國有企業吸引非國有資本投資入股,還涉及非國有資本的資質、信用條件以及與其混合發展的可行性問題,如果吸收非國有資本時不加以甄別和考察,來者不拒,那就難以保證混改達到既定發展目標。
三是混改要加強各類投資者在文化、管理與技術上的深度融合。
國有資本與非國有資本形式上的“混”,不能自然而然地產生“1+1>2”的效果,只有通過文化融合實現兩者實質性的“合”,方可達到預期發展目標。國有企業與非國有企業都有著自己不同的企業文化,在價值觀、經營理念、管理風格、社會責任意識、企業家精神等方面具有共性的同時,也存在著明顯的差異性。以管理風格為例,國有企業用人機制具有行政化色彩,有的管理人員在企業管理上表現出一定的官僚作風;不少民營企業在管理上往往具有家長作風,人事制度隨意性、主觀性較強。因此,為了防止因文化差異而出現的摩擦與沖突,降低企業內部交易成本,必須注重不同所有制投資者或企業在文化方面的融合。引入非國有資本的混合所有制企業只有形成統一、系統的企業文化,各類投資者才能夠發揮好各自的比較優勢。擁有再好的資源,如果各類投資主體沒有共同的價值觀和行為準則,那么各方的優勢互補同樣無從談起。